以其亡血伤津,大便枯涩,恐人误认五、六日热入阳明之燥结,故有不可下之之戒。少阴病利止,若胃和能食,神清气爽,是为欲愈也。
合两经下法以观病情生理,如身在冰壶腹饮上池矣。少阴病但欲寐,息平气和顺也。
是其邪仍在于里,故成无己曰:脉浮,为邪气还表作汗之兆,故云:欲愈。张璐曰:风湿相搏,法当汗出而解,合用桂枝加术,使微微蒸发,表里气和,风湿皆去。
桂枝、甘草补阳虚也,佐生姜外散寒邪,则厥可回矣,君茯苓内输水道,则悸可安矣,此先水后厥之治也。阳明、少阳合病,必下利,其脉不负者为顺也。
虽八、九日过经,下之尚且邪气内犯,胃土受伤,胆木失荣,痰聚膈上,有如是之变,故主以小柴胡和解内外,逐饮通津,加龙骨、牡蛎,以镇肝胆之惊也。脉弱小便利,虚寒见于下也。
旧注作阳气衰微,故邪气结聚大差。更加以下利,恐阴降极、阳下脱也。